公告提前结束募集又宣布发行失败,实际募集期只有4天——近日,沪上一家基金公司旗下二级债基发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的公告,成为今年首只“闪电”发行失败的基金。多位行业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可能是机构资金爽约所致。
数据显示,在今年债基收益低迷且信用债违约冲击下,全年清盘和发行失败的债基数量都位居各类型产品之首。
募集4天
即宣告发行失败
12月22日,沪上一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旗下一只二级债基于2020年9月28日获中国证监会证监许可注册,并于12月15日开始募集,于12月18日结束募集。因基金未能满足基金合同规定的基金备案的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
该基金原定募集期限为2020年12月15日至29日。该基金曾于12月19日发布公告称,基金募集期提前至12月18日结束,自12月19日起不再接受认购申请。
然而,12月22日,该基金却意外公告基金合同不能生效,是今年首只仅发行4天就“闪电”宣告募集失败的基金。从其他募集失败基金看,绝大多数产品募集期限达到3个月上限,没有达到成立规模才宣告失败。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年末资金紧张的格局下,机构资金爽约等可能是重要的原因。沪上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透露,大概率是因为前期谈好的机构资金变卦了,可能与年末资金紧张有关,“这笔资金很有可能找到了收益率更高的去处”。
北京一家中型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也认为,这只债基募集失败可能与目前债市环境有较大关系,债基整体收益率吸引力不足,在募集阶段很难有资金申购此类产品。另外,也可能与基金经理投资能力、基金公司品牌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华南一家次新公募高管表示,可能有几种情况:一是此前谈好的认购资金在验资前没有到账,而基金已经公告结束募集;二是拟任基金经理离职,产品不适合继续成立和运作,就以募集失败告终;三是今年部分托管行配合基金公司发行了较多债券型基金,在年底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部分银行可能处于业务收缩阶段,造成部分产品的资金没有及时到位,导致产品募集失败。
在这位高管看来,基金的注册、审批都需要占用监管资源,产品募集最长期限是3个月,而且二级债基这类“固收+”产品近期也受市场青睐,仍可以通过零售渠道发售,若非重大原因,发售几天就宣告发行失败是不合适的。
据记者统计,2017年至2018年,也曾有基金募集两三天就宣告发行失败的案例,由于当年募集失败多发,市场对此关注度不高。
年内77只债基
募集失败或清盘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3日,今年以来发行失败基金多达24只,其中,债券型基金有14只,占比近六成;清盘基金数量达到157只,其中,债券型基金有63只,占比40.13%,也是各类型产品中最多的。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在债市调整行情下,债券型基金规模萎缩2151亿元,缩水7.8%。
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经理分析,一方面,下半年债券市场处于熊市,短期也难以看到这一趋势结束的信号,导致对债券型基金的需求降低,募集难度自然加大;另一方面,在存量债券型基金中,部分品种基本都是机构持有,类似于定制化产品,当债券基金缺乏吸引力后,机构资金也会撤出,导致产品的清盘风险加大。
上述沪上中小基金公司人士也表示,今年是债券市场的“小年”,债基收益低迷且债市频频爆雷,不少机构在收益压力下不得不做出赎回举动,新基金发行也相对低迷。在持有人占比限制下,赎回之举很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不少债基清盘。
在机构资金需求端,该人士透露,从全行业看,债基的持有人90%以上是机构客户,而由于受到持有人占比限制,债基的模式通常是几家机构拼单。作为债券型基金的“金主”,机构投资者这类资金对债基收益有一定要求,但对信用风险是极度厌恶的,在债基配置上会选择低波动、高信用等级的产品,对收益的要求是至少能够覆盖资金成本,通常要求年化收益在4%以上。
展望后市,上述沪上中小基金公司人士表示,短期来看,基本面走强,利率债震荡为主,警惕年底资金面超预期收紧。明年因常规政策回归,市场对社融增速下行的预期较一致,警惕信用收缩导致信用违约事件增加。全年判断还是震荡为主,需要寻找交易性机会。不过,该人士认为,债基一直以来都是机构资金配置的重要工具,需求恒在。在经历债市调整后,或迎来配置机会。
“债券型基金作为一个大类别来看,依然存在吸引力,只是表现在结构上的差异。以现阶段为例,纯债型债基的吸引力不足,优秀的二级债基现阶段的机构需求依然会保持在高位。”上述北京中型公募基金经理说。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