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主管金融时报: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释四信号 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2021年12月07日 18:18:27来源:金融时报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于2021年12月15日 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本次下调后,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8.4%。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
在岁末年初交接之际,央行推出年内第二次全面降准,释放了哪些信号?
首先,此次降准释放了稳增长的信号。 今年前三季度,GDP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其中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环比仅增长0.2%,经济出现了新的下行压力。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房地产销售和投资连续大幅回落,基建投资乏力,制造业投资仍有韧劲但放缓;受疫情扰动、就业和收入影响,消费增长压力仍然较大;出口仍强但新订单增速放缓。央行此前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国内经济恢复发展面临一些阶段性、结构性、周期性因素制约,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重提“六稳”“六保”,强调“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系列表述显示,宏观政策正在向稳增长方向发力。 面对今年经济复苏不稳固和明年年初将面临较高基数的形势,央行宣布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 可以起到缓释经济下行压力的作用,为稳定今年底明年初宏观经济运行提供有利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也是做好跨周期调节题中应有之义。
第二,降准将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能力。 贡献了国内5成税收、6成国内生产总值、7成技术创新、8成以上就业的中小微企业,是保民生、保就业的基本盘。今年全球大宗商品涨价潮推升上游中小微企业生产成本,叠加环保限产、拉闸限电等影响,中小微企业经营压力加大,这也与三季度以来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加相印证。10月物价数据显示,PPI同比上冲至13.5%,PPI-CPI“剪刀差”扩大至12个百分点,创有历史记录以来新高。 这意味着多数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成本压力还在上升,需要金融体系加大对其支持力度,包括进一步降低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前期监管层一直在采取有针对性的定向扶持措施,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税收缓缴等。 本次降准将补充金融机构的长期资金来源,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每年约150亿元,从而增强金融机构资金配置能力,加大对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
第三,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可控,不代表货币政策转向。 与7月份全面降准一致,本次降准落地的方式同样采取 置换到期中期借贷便利(MLF) 的方式。具体看,12月15日有9500亿元MLF到期,且随着政府债券发行、缴税高峰、年末年初时点临近,可能导致流动性缺口加大。本次降准释放的一部分资金可用于归还到期的MLF,减轻公开市场操作压力,另一部分资金用于补充中长期资金,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由此可见,降准释放的流动性总量适度,不会产生“大水漫灌”效应,也不代表稳健货币政策取向有所改变。
第四,降准体现了中国货币政策“以我为主”。 近期美联储缩减购债落地,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强化,明年加息几成定局。中国在此时机宣布降准,显示中国货币政策调节主要依据国内经济的恢复状况和市场主体所需,这是促进中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 同时,也不宜盲目地对中美货币政策操作进行比较,中国经济先于美国经济复苏,经济周期的不同步决定着货币政策也具有差异。 而且,中国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降准属于常规操作;而美联储缩减购债是极度宽松状态的消减。虽然未来美联储加息将对全球产生外溢效应,但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做了前瞻性的政策安排,降低了美联储等发达经济体央行政策调整可能带来的外溢冲击。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运行平稳,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在2.95%附近,总体处于较低水平。跨境资本流动基本平衡,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了基本稳定。 下一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稳字当头,不搞大水漫灌,兼顾内外平衡,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加强跨周期调节,统筹做好今明两年宏观政策衔接,支持中小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