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亿年的“宝贝”没当宝待,有的被烧成了砖头 | 电讯调查)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上亿年的“宝贝”没当宝待,有的被烧成了砖头》的报道。
红砖厂旁边裸露的石层里,三叶虫、角石等几亿年前的化石随处可见;路边其貌不扬的小山坡,随手一挖便是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几千件收来的鱼龙、海百合化石堆放在地下室一直没有得到修复,一些化石逐渐风化……
8月24日,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剖面被破坏,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处可见。图片均由新华社记者蒋成 摄
贵州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富,素有“古生物王国”之称。全省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分布广泛,蕴含大量古生物化石,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近期调查发现,贵州省级地质公园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乌当遗迹地等重要化石群、地层剖面遭到破坏。
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可充分调动专家力量,加大投入,合理开发化石资源,建立相关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和科普、研学基地,探索“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
贵州省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剖面被破坏,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处可见。
几亿年的“宝贝”随处可见
小山坡上稀稀落落地修建了几栋民房,村民在这里生产生活,饲养牲畜。山坡岩层表面因为风化变得酥碎,很难与重要的古生物化石群联系在一起。
但是当你在裸露的岩层随手一挖,便有可能挖到上亿年前的古生物化石。这里是贵阳市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也是贵州省重点古生物化石产地。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球生物系教授童金南介绍,青岩古生物化石群由13个门类组成,已发现214属419种,是古、中生代之交,生物大灭绝后的生物复苏-辐射最为典型的海洋无脊椎动物群,其丰度和多样性全球罕见,代表地球历史时期的第三次大辐射。这些信息不仅有助于研究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生物复苏,而且也是探索当代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构建的源头。
“地球上最大的一次生物大灭绝发生在2.5亿年前,随后的生命大爆发经历了1000万年,而全世界目前唯一能找到这次生命大爆发证据的遗址,就是青岩古生物化石群。”童金南说,他于2016年到贵阳考察研究发现,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青岩古生物化石群已经大面积消失,仅剩棒头坡一处,但至今未得到有效保护。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监督处调研员王红梅告诉记者,青岩古生物化石群是指产于贵阳青岩地区青岩组中所有生物化石的总称,它以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类为主,包含有六射珊瑚、牙形类、海绵、腹足类及陆生植物、藻类等多门类的化石群。
王红梅表示,青岩古生物化石产地2006年就已列入花溪省级地质公园,但由于面积过大,管理上相对粗放,没有专门对化石产区坐标进行矢量化。另外,此地位于青岩镇中心区域,受青岩玉带湾畔安置房和青岩双狮路市政工程项目影响较大。
在棒头坡一带的山体上,记者看到,有三处移民安置房建在化石产地上。“涉及村民用地的拆迁补偿,相关工作流程较长,目前当地正在组织兑付土地、房屋补偿工作,补偿兑现后,可立即进场进行环境整治和剖面清理。”王红梅说。
近日,记者在其中一处民房房主刘先生处了解到,补偿款项已经到位。“土地和房屋的补偿款已经收到,东西正在陆续清理,近期准备搬走了。”刘先生说。
位于贵阳市乌当区的一处奥陶纪古生物化石组合,是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的野外实践基地。该学院讲师兰天告诉记者,这里原本有6条完整的地质剖面,但是由于缺少保护,目前只剩3条了。
“这里发现过软体动物的化石,它们本身的身体是软组织,以化石的形式保存下来的概率很小,生物的软组织能够保存下来,这是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兰天说。
记者在现场看到,受到当地生产生活影响,岩层表面风化严重,而在不远处,两条地质剖面已经被房地产项目覆盖。兰天对此表示惋惜:“地方发展确实会逐步挤压化石群的空间,如果剩下这3条剖面也没有了,我们的实践基地又得换地方了。”
王红梅表示,隧道建设、垃圾填埋场和房地产项目等都不同程度对地层剖面造成破坏。
8月24日,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剖面被破坏,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处可见。
化石保护“既缺巧妇又缺米”
记者调查发现,资金、人才和保护意识欠缺,给重要化石群的保护带来困难和挑战。
化石太多导致“轻重难分”,保护意识欠缺。在贵州一些化石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工程建设中挖出化石屡见不鲜,加之地方部门缺乏专业知识,无法识别化石重要程度,保护意识逐渐淡漠。
记者在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发现,这里蕴藏着大量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着该砖厂取石造砖而暴露出来,随处可见,很多化石随着杂石已经被烧成了砖头。
童金南告诉记者,如此大量的化石集中在这里,就算没那么重要,全部被烧成砖头,也着实可惜。
贵州省自然资源厅近日组织了贵州省古生物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前往实地调研核实。结果显示,凯新红砖厂内所产的古生物化石种属,在贵州产出区域广泛,产出种类较多、数量丰富。加之开挖的页岩经长期风化后,化石裸露容易采集,尽管化石种类并不具备稀缺性,但依然可作为青少年科普教学场所。
专项资金紧张是影响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要因素。王红梅介绍,化石保护的专项资金,都是由省级财政拨付,资金比较紧张。
很多化石保护区由县级部门负责日常管理,却缺乏专项资金支持。青岩镇党委书记刘友谊说:“虽然知道化石需要保护,但是涉及拆迁补偿,这笔资金镇里、区里都没有,只能等专项资金,因此才拖了这么多年。”
据了解,贵州省自然资源厅对青岩古生物化石群产地做保护规划评估,2020年向贵州省财政厅申请了600万元的专项经费,目前已落实300万元。
化石保护还缺乏专业人员。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化石群地质公园管理处执法队队长李斌告诉记者,2000年至今,关岭县多次开展打击古生物化石盗挖盗采专项行动,收缴珍贵海百合、鱼龙化石多达几千件,但一直堆放在地质公园的地下室。由于缺乏资金和专业人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修复,一些化石逐渐风化。
鉴定各个化石群、各类化石的稀有程度和科研价值是化石保护工作的重点。花溪区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杨硕告诉记者,地方上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去进行鉴定。
“不是所有的化石都能被发现,一些无脊椎类动物的化石没人发现或者在意,地方缺乏专业人士。如果不是专家说,我们不知道哪里有化石,也不知道哪些化石需要保护。”杨硕说。
8月24日,黔东南州凯里市凯新红砖厂志留纪时期的古生物化石剖面被破坏,三叶虫、角石等化石随处可见。
“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
受访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摸清贵州古生物化石“家底”,合理的化石采集及科学研究能够科普化石知识,提升化石价值,增加群众保护意识。他们建议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不让保护影响发展,也不让发展破坏保护”。
王红梅介绍,贵州分别于2008年、2011年、2017年安排专项资金,对全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及保护规划,目前全省共圈定了66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古生物化石产地,“古生物王国”称号名不虚传。
在实际工作中,化石保护容易与基础设施建设、群众生产生活冲突。王红梅介绍,这66个具有保护价值的化石产地中,有8个世界级的化石产地已纳入全省生态红线进行保护,其他58个化石产地也纳入了贵州省自然资源厅“管地管矿一张图”平台,在项目用地预审规划选址及矿业权设置审批中进行避让管控。“要保护,但也不能过度保护,经过专家评定有保护价值的,地方发展需要作出一定牺牲。”王红梅说。
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赵元龙认为,化石是不可再生资源,化石特别是化石群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古脊椎动物化石早就作为文物看待,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而无脊椎动物化石也可以作为文物保护。
“只有主管部门、群众提高了对化石的重要性、保护性的认识,才能重视并做好这项工作。”赵元龙说。
赵元龙、童金南建议“石旅结合”开展建设性保护。国内外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均陈列大量化石,宣传古生物化石及演化,展示化石的形态、进行科普教育,部分化石自然保护区还能吸引游客参观,带动地方发展。
比如贵阳市自2020年以来组织1000多名中小学生到安顺市关岭化石群地质公园进行研学,学生们在现场能够接触地质学、文物学等知识,了解两亿多年前三叠纪时期古生物化石的形成、化石种类、分布等,了解生命起源至今的沿革过程。
“化石产地可进行化石村建设,不仅可作为科普基地,还可提高化石村群众保护化石的意识。部分保护等级不高,但是观赏性强的化石还可以做工艺品。”赵元龙说。
刘友谊认为,青岩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建一个化石博物馆或科普基地,既能保护化石,也能把化石资源转化为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杨硕介绍,尽管省里成立了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但是和地方上的对接较少。基层作为珍贵化石发现和保护的一线,加强化石鉴定、保护的知识很有必要。童金南、赵元龙等专家建议,化石保护主管部门应重视专家作用,建立起与专家沟通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