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寒冬之后还有春天

2021年11月12日08:22:10 发表评论

(万科:寒冬之后还有春天)

不久前,郁亮说,要跟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告别。

之前,郁亮已经与万科一起,完整经历了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

所以,万科的黄金时代结束了么?

最近的三个月,堪称中国房地产的魔幻时刻。知名房企们此起彼伏、演出了不少荒诞的悲喜剧。

今年前三季度,万科营收2714.9亿。

同比增幅超过10%。

但在第三季度,万科的合同销售面积和销售金额,都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超过20%。

看起来寒风凌冽。

三年前的2018年万科秋季例会,郁亮提出了一个词“活下去”,结果没想到,和小米雷军的“are you OK”一样,成功破圈,成了这几年被很多人提到的一个梗。

郁亮后来的反复强调,当时提出这个概念,只是出于居安思危的考虑。

事实上,万科始终比其它房企要活得好。

今年前三季度,万科的净利润,依然有166.9亿。

作为参照,绿地控股今年前三季度营收比万科多了1500亿,但净利润却比万科少50亿。

在财务费用比绿地低的背景下,万科还有接近40亿的投资收益。光这一小块,就接近不少50强房企全年的净利润。

2020年底,住建部和央行提出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其实是一个照妖镜。一年下来,彻底照出了各大房企的原型。

最早提出“活下去”的万科,如今关注的重点,似乎并不是活下去,而是怎么活得好、活得久。

近两年,万科向业界提得最多的,其实不是住宅,而是:

万物云、以及与戴德梁行合作的万物梁行,

住宅租赁业务“泊寓”,

商业地产品牌——印力,

以及食品、物流、教育。

相比起拿出几百亿“造车”的同行,万科的雄心,似乎是向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对标阿里、美团,实现平台化。

平台化的两大支撑,一是客流,二是资金。

郁亮说,到今天,钱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但是,万科其实不缺钱。

到9月底,万科的净负债率只有31.9%,持有货币资金1471亿。远高于一年内有息负债和短期借款之和。

万科也不缺流量。

从住宅开发到商业体开发,万科本身的房地产业务聚合了巨大的人流和客流。

以上海的七宝万科广场为例,2020全年总营业额26亿、客流2400万、车流150万、会员累计50万。

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这里解放前是旅美华侨聚居的哥伦比亚圈,1928年,匈牙利人邬达克成为这个区域的总规划师。

从国际饭店、到大光明电影院、沐恩堂,这个匈牙利人在上海留下100多幢建筑,其中25个项目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而邬达克把自己的花园别墅就放在了哥伦比亚圈。在邬达克的住宅附近,是孙中山之子孙科的旧居。

3处历史建筑,和11栋工业改造建筑,共同构成了解放后的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办公地。

2016年,经过万科和荷兰大都会建筑所联合操盘,这里改造成了上海新的城市风景线“上生-新所”。2020年底,万科还把日本的茑屋书店引入上生新所落户。

一方面,上生新所尊重历史文脉、延续城市脉络、新老建筑对话、多样共享共生,成为了周末和夜晚市民的网红去处。

另一方面,与传统的住宅业务相比,这类业务往往面临回款慢、盈利薄的挑战。

对于这个问题,郁亮的回答是:“物业运营策略和商铺一直在不断根据市场和客户调整,做出影响力之后,商业是要养的,接下来要适应赚小钱,赚慢钱的节奏,都是几毛几毛的计算业绩、坪效。。”

万科的三季报中,有一项数据,很耐人寻味:

今年前三季度,2714.9亿营收中,有344.5亿营收,来自非房地产开发业务,占总收入的比重12.68% 。

去年前三季度,这一项非房地产开发的业务总收入是275.8亿,占总收入比重11.42%。

在万科的各种“不务正业”之后,非房地产开发业务所创造的营收规模正在快速增长,而且比重逐年提升。

这也意味着,万科对房地产开发的依赖性,正在逐步降低。

做企业和做人,道理相通。

有的人想的只是怎么活着,但也有一些人想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

企业也是一样。

郁亮说,万科需要一个新的标识——只要被社会、被百姓需要,就是有价值的事。市场始终是公平的,尽管房地产板块整体股价低迷,但比如物业管理业务,市场就给出了很好的估值。

“所以,万科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努力创造被市场认可的价值。”

“与其试图再去幻想过去好日子没有了,活不下去了,不如努力去想想还有什么机会。尊重常识,回归常态,要保持平常心,要不贪婪,不恐惧。”

作者:戴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