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机背后:能源转型的步子跨大了?

2021年11月5日12:12:30 发表评论

#endText .video-info a{text-decoration:none;color: #000;}#endText .video-info a:hover{color:#d34747;}#endText .video-list li{overflow:hidden;float: left; list-style:none; width: 132px;height: 118px; position: relative;margin:8px 3px 0px 0px;}#entText .video-list a,#endText .video-list a:visited{text-decoration:none;color:#fff;}#endText .video-list .overlay{text-align: left; padding: 0px 6px; background-color: #313131; font-size: 12px; width: 120px; position: absolute; bottom: 0px; left: 0px; height: 26px; line-height: 26px; overflow: hidden;color: #fff; }#endText .video-list .on{border-bottom: 8px solid #c4282b;}#endText .video-list .play{width: 20px; height: 20px; background:url(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position: absolute;right: 12px; top: 62px;opacity: 0.7; color:#fff;filter:alpha(opacity=70); _background: none; 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endText .video-list a:hover .play{opacity: 1;filter:alpha(opacity=100);_filter:progid:DXImageTransform.Microsoft.AlphaImageLoader(src=\"http://static.ws.126.net/video/img14/zhuzhan/play.png\");}

生活在21世纪,你觉得能源危机离我们有多远?

回顾上一次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能源危机,当属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石油危机。伊朗伊斯兰革命成为导火索,石油供应遭受重创,OPEC连续数次上调油价,现货市场价格应声而涨。而现如今,全球已有超过30国再受能源短缺影响。英国汽油哄抢,美欧天然气暴涨,巴西电网崩溃。在黎巴嫩,甚至举国陷入“黑暗”时刻。

这场危机似乎在我们毫无准备下,突然而至。但细细复盘,它真的是短时间内席卷全球的吗?疫情在这场危机中,又扮演了什么角色?能源危机带给我们的,真的只有灾难和痛苦?

在此次危机中,最开始爆发能源荒的是英国,它也是欧洲国家中短缺相对严重的。加油站竖起“无油可加”的广告牌,司机排起几公里的长队,这种恐慌引发的“挤兑”又进一步加剧汽油短缺。最初,大部分人把这归结为运油的卡车司机短缺引发的“汽油荒”。

到底有多缺卡车司机呢?据英国公路运输协会估计,英国目前缺少约10万名卡车司机。这一数字看似惊人,可经过查阅数据,我们发现运输的缺口在疫情前便早已存在。据BBC援引国家统计局报告,疫情前,英国大货车司机缺口就已经达到6万人左右。所以,司机荒此前已存在,而疫情只是发挥了放大作用。

可以说,司机荒只是部分表面原因。而真正导致短期内多种能源价格一齐飞涨的,其实是脆弱的能源供给结构。从英国到整个欧洲,在供给方面都存在脆弱性,这一方面是天意,另一方面,则是人为所致。

从天意来讲,欧洲的能源存在天然匮乏,仅风能、核能可以实现自给自足。而在其能源消费结构中,排名前三的其实是原油(32%)、天然气(26%)、煤炭(14%),但这三者通通严重依赖进口。以天然气为例,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欧盟国家75%以上的天然气需要进口。其中,德国更是进口大国,92%从国外进口,而进口的天然气一半以上都来自俄罗斯。

如此重要的能源过度依赖进口,会导致什么后果?那就是,2021年以来,俄罗斯减少对欧洲供气,直接导致欧洲出现“气荒”。同时,另一主要进口来源——美国,供给缺乏弹性,即产能在短时间内无法突然提高。这下,欧洲的能源供应,顿时困于瓶颈。据欧洲洲际交易所数据显示,比起去年年中约6欧元的价格,现在天然气价格已经飙升1000%。

而说到短缺背后的人为因素,则要回顾自21世纪以来,欧洲各国主观地推动能源结构向着“清洁化”转型的过程。清洁化,意味着发电时要减少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使用。从各项污染物指标来看,煤炭又是化石燃料中最不清洁的。毫无疑问,此时“清洁化”就成了一个“去煤化”的过程。

2015年12月以来,在《巴黎协议》控温目标通过背景下,欧洲加速淘汰传统能源。

这六年间,欧洲煤炭发电量在发电总量中的占比逐年下降。2020年,欧盟27国(含英国)的硬煤和褐煤的总发电量降至365兆瓦时,与2015年705兆瓦时相比,下降幅度近乎50%。

这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整个欧洲仅有12个国家的41个地区(包括英国的10个地区)尚存煤炭开采活动。并且,这些开采活动得以维持,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国家的煤炭生产商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政府获得高额补贴。同时,补贴的钱也负担了生产商从煤矿购买最低份额煤炭的费用。而“高额补贴”的做法也被“倡导环保”的欧盟委员会大肆诟病,它们将这视为能源转型进程中的“拦路虎”。

而“去煤化”导致的能源缺口,一半由太阳能和风电填补,另一半则是加大天然气的使用。至此,煤炭就像在欧洲被判了“无期徒刑”,而风能、太阳能晋升为环保时代的“宠儿”。但在储能技术还尚不发达的前提下,人们似乎高估了它们的稳定。在此次危机中,也是清洁能源占比更高、能源结构更不均衡的国家受影响相对严重。

今年以来,欧洲风力远低于正常值,气候异常。天气的变化,正是在考验转型下欧洲能源供应的韧性。至于它交出一份怎样的答卷,显然,欧洲的现状已足以说明。

回顾过去6年,整个欧洲似乎都在边反化石能源,边依赖化石能源。如何平稳地度过转型,是比“转型”本身更关键的问题。本次危机更像是一场大考,其本质是对欧洲环保政策实施是否合理的挑战,也是在转型中不得不承受的“阵痛”。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现在,一场疫情,到底改变了什么?小到身边人的升学、工作,大到全球经济格局。而对于能源危机,疫情则为它添了一把火。更确切的讲,疫情发挥了放大镜和催化剂的作用。

前面我们讨论了欧洲脆弱的能源结构,这是危机发生的内因。而外因,或者说“催化剂”,则是这场持续近两年的疫情。它在两方面沉重打击了能源市场,一是油气运输不畅,二是供需严重失衡。由于能源行业是一旦投产,便可以持续运作,因此疫情对能源的影响明显区别于其他商品。具体表现为首先冲击的并非供给,而是需求。需求锐减,然后才导致了一系列供需错配的连锁反应。

疫情爆发后,在各国实施的封锁、居家隔离政策下,工商业停摆,同时人们对出行的需求大大减少。运输、发电对于能源品的需求,瞬间跌入低谷。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前,油价随交通运输的负面冲击而一路狂跌。知名咨询公司和投行更是纷纷调低油价期望值,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还曾发布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三分之二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高管认为石油生产永远不会完全恢复。

面对汽油和喷气燃料消耗量持续下降的情况,整个能源品市场陷入极度悲观的情绪,许多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的价值跌至十年来的最低点。即便是石油巨头,此时也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财务压力。它们开始减少资本性支出,大量关闭油井,石油开采业运行严重受阻。而面对持续累积的库存,OPEC+会议的主题,也变成“延长减产协议”来对抗“供过于求”的市场。

在恐慌之下,能源价格何时会恢复?业内纷纷保持极端保守的态度。2020年,摩根士丹利预测在两年后,WTI才会回到50美元的价格。而若最糟糕的情况出现,即疫情没有预想的好转,那么美国页岩油可能在2023年底才能基本复苏。但正如我们没有预测到疫情,这次油气巨头和投行也没预测到,几个月后便很快迎来的复苏。

为何需求复苏会来的这么快?一方面,除了上文提到的能源结构问题,还有冬季需要取暖,能源的需求存在季节性增长。而另一方面,我们去看全球的经济大环境,在疫情后,流动性宽松和财政刺激也导致商品需求大幅扩张。特别是美国,在此次疫情中的财政刺激力度明显高于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当年 “奥巴马ARRA”财政刺激方案的规模,约占全球GDP的3%左右;而本轮美国三次大规模财政刺激,约占全球GDP近6%。钱发到了大家手上,又直接刺激私人部门的消费上涨,复苏来的猝不及防。

所以疫情后,由复苏不均衡导致的供需错配为能源危机添了一把火,而这把火正越烧越“旺”!全球供应链收到巨大冲击,我们看到百万越南人正逃离工厂,而大洋彼岸的房地产市场却一度火爆异常。加拿大的超市并没有充足的奶制品,但魁北克省的奶农却被要求将原奶倾倒。美国猪肉价格暴涨,而英国10万头活猪只能等待焚烧。这就是正在上演的现实,魔幻又疯狂!而在“被遗忘”的角落里,甚至有不少地区带病解封,在巨头们高薪的诱惑下,跨国移民的工人冒生命危险忙碌于流水线上。

明明是同一时间,疫情席卷全球,但各地恢复的速度却截然不同!受制于疫苗接种,新兴经济体的恢复速度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据Bloomberg统计,当前全球最富有的27个经济体享有全球27%的疫苗资源,而这些经济体的总人口仅占全球的10%。而新兴经济体,如东南亚、非洲及中东等地区,它们才是多种原材料的供应方与全球代工厂。在贸易分工下,全球经济得以不断推至更高的浪潮,离不开这些地区将富饶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向全球输送。而疫情给了它们重重一击,新兴经济体难以从动荡中恢复,正艰难自救。

所以,当我们再去复盘这场从欧洲或蔓延至全球的能源危机,我们会发现在危机中停摆的“传统能源”与“新兴经济体”,其实有诸多相似之处。前者由于污染,被冠以“落后产能”,投资者更喜欢大型科技公司,而不是煤炭、石油。后者集中了太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在全球供应的中上游,扮演“生产者”的角色。危机发生前,它们在被忽略的角落里高速运转着,而直至危机后,它们的停摆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才让人们意识到重要性。

或许在能源危机下,重新审视新、旧能源之间如何平稳过渡,才是危机本身带给我们的最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