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中国版达芬奇不容易,国产手术机器人“零收入”赴港IPO

2021年10月18日18:12:58 发表评论

作者 / 罗盈盈

医疗器械赛道再起波澜,一位“机器人”走上IPO之路。

近日,上海微创医疗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港交所上市聆讯,即将登陆港股市场,摩根大通和中金公司为其联席保荐人,预计此轮IPO募资规模在7亿至10亿美元区间。

目前,微创医疗机器人拥有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机器人,被视为国内该领域的顶级玩家之一。在其身后,站着高瓴资本、CPE源峰、远翼等多家明星投资机构,公司估值高达225亿元。

但与众多明星资本加持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这家医疗科技企业至今无一产品上市销售,没能获得一分钱的营业收入,过去两年多亏损逾5亿元。商业化,是微创医疗机器人面前的一道坎。

对标“达芬奇”,背靠潜力市场

微创医疗机器人,是医疗器械企业微创医疗旗下的一家子公司,其母公司已在港股上市,市值超过700亿港元。早在2014年,微创医疗通过内部孵化项目,开始着手研发医疗机器人。

微创医疗被戏称为“产生很多上市公司的上市公司”,针对旗下业务,多次采用拆分上市的打法。此次机器人业务赴港IPO,是继2019年心脉医疗登陆科创板、2021年2月心通医疗登陆港股后,微创医疗旗下又一核心项目被拆分上市。

业内人士认为,缓解研发资金压力是微创医疗机器人拆分上市的原因之一。其次,拆分上市可以让优质资产直接获得融资,以更灵活的资本操作实现精准回血。

公开资料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产品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经皮穿刺五大领域,拥有三款核心产品——“图迈”腔镜、“蜻蜓眼”三维电子腹腔内窥镜以及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国家药监局创新医疗器械绿色通道。

其中,图迈对标达芬奇,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的腔镜机器人。微创医疗机器人甚至挖来达芬奇大中华区高管刘雨,任职其首席商务官。

在临床成果上,图迈曾于2019年11月完成首次前列腺根治术(RALRP),以及在2020年12月完成首例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两台手术均是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首次成功尝试。

尽管图迈代表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的最高水平,但与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存在明显差距。当前,图迈仅能用于泌尿外科手术,临床数据有待积累,切入到实际手术环节尚需时间,而达芬奇早已将应用范围拓展至妇科、胸科、心血管外科及普外科等。除了图迈以外,蜻蜓眼和鸿鹄尚未完成临床实验。

2020年9月,微创医疗机器人着手准备上市,完成总额30亿元融资。其中,包括对微创医疗机器人15亿元的直接增资以及微创医疗的15亿元人民币股权转让,引入高瓴资本、CPE、贝霖资本、远翼投资等多家知名风投机构。高瓴资本持股8.05%,是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在人类外科手术史上,20世纪80年代首次出现机器人参与手术的记录,1985年世界上第一例机器人辅助手术在美国发生。相比着美国等成熟市场,国内手术机器人有待进一步开发。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2020年美国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是4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5.1%;欧盟仅次于美国市场,占全球市场的21.4%;而中国2020年手术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只有4.25亿美元,仅占5.1%。

微创医疗机器人专注的腔镜手术机器人,是手术机器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2020年全球市场规模达52.55亿美元,占手术机器人市场的63.15%。骨科手术机器人排在第二位,占比16.75%。不过,这两类机器人在国内的渗透率均不足1%,我国的手术机器人市场还处在早期阶段。

欧美市场已经证明,腔镜手术机器人应用场景广泛,在微创伤技术和治疗康复上具备优势。因此,国内手术机器人被视为一条增长潜力较大的赛道,这也是微创医疗机器人被投资机构看好的重要因素。

营收为零,商业化无期

直觉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Inc.)旗下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有着医疗界的“上帝之手”之称。作为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手术机器人,达芬奇近乎垄断整个腔镜手术机器人国际市场。

2000年,直觉外科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21年时间里,股价累计上涨超过百倍,年收入超过40亿美元。高速上涨的股价背后,该公司一台手术机器人的售价高达人民币2000万元,毛利率长期稳定在70%。

不过,微创医疗机器人想成为中国版的“达芬奇”并不容易。随着IPO招股书发布,微创医疗机器人的经营情况也浮出水面。

招股书显示,2019年、2020年和2021年第一季度,微创医疗机器人的净损失分别达到6980.1万元、2.09亿元和1.15亿元。亏损的主因是研发费用高企,同期研发生产成本分别为6188.1万元、1.35亿元和9006.7万元,研发占比高达80%。

营销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根据招股书显示,微创医疗机器人在逐渐提升销售投入,从2019年的零成本提升到2021年一季度的409.5万元。微创医疗机器人对此表示,公司在2020年开始扩充营销团队。当前,很多医院与客户对手术机器人的认知欠缺,营销团队不可缺少。

由于微创医疗机器人仍处早期发展阶段,亏损状态预计将持续。该公司甚至在招股书的风险提示里写道:“自成立以来已产生重大净亏损,并预计将于可见的将来继续产生经营亏损,且可能永远无法盈利。”

实际上,众多高科技公司在初创阶段都会因为研发投入大,而长时间处于亏损状态,仅靠着融资“输血”。相较之下,一个更为尴尬的现实是,成立6年的微创医疗手术机器人,甚至连营业收入都没有。

招股书显示,虽作为业内最顶尖的国产公司,微创医疗机器人还没有一款产品成功商业化,所有产品均处于开发实验阶段,尚未上市销售。营收为零,毛利率、费用率等指标更是无从谈起。在招股书上,该公司也并未明确其商业化进度和时间表。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表现出色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也在被获批6年后才进入快速发展期。这意味着,无论是成本控制还是产品效用,微创医疗机器人需要做好长期的平衡。依靠资本加持,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该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2.57亿元,没有借款等有息负债,财务安全性暂且良好。

政策扶持,但“妙手”难回春

手术机器人已经引起国家政策的重视。近几年,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促进手术机器人行业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文件,从整体规划上鼓励手术机器人的发展创新。

2019年8月,国家药监局还发布关于深化医疗器械注册制度改革的通知,推动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科学技术部则启动国家“863计划”,为相关底层技术的研究提供资金。

国内对大型设备的购置政策也逐步放宽,以上海为例,医保管理部门宣布将“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28个医疗发展新技术、新项目纳入国家医保支付业务范畴,同样促进手术机器人的加速发展。

根据《2020-2024年中国骨科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供需现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在政策利好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规模在未来五年里,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9.8%。

中国手术机器人前景光明,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也纷纷涌入这一赛道,主要玩家包括微创医疗机器人、威高手术机器人、康多机器人和天智航等。由于技术高端且复杂,国内企业数量仍不多。

对于火速IPO的微创医疗机器人来说,站在巨人的身后,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

身为行业巨头,达芬奇的优势仍在扩大,其手术机器人在全球范围辅助手术数量由2009年的20.5万例增长至2020年的124.3万例,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7.8%。市场份额持续增长。

在中国,达芬奇同样垄断手术台长达15年。国际商业机构Frost&Sullivan的数据显示,从2006年进入我国市场以来,达芬奇长期占据绝对主导地位,2019年在我国完成近4万例手术。

手术机器人作为复杂的医疗器械,一名医生从开始接触到熟练操作手术机器人需要较长的时间。在适应一种手术机器人后,医院替换用其他机器人的时间成本和难度较大,这对于微创医疗机器人等企业来说并非一个好消息。

实际上,在抢滩资本市场上,微创医疗机器人已经慢了一步。

2020年7月,天智航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相比于主打腔镜的微创医疗机器人,天智航的主营业务为骨科手术导航定位机器人,技术研发门槛相对更低。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之路艰难,天智航也不例外——2020年财报显示,公司营业收入1.4亿元,净亏损超过5400万元。

微创医疗机器人估值为天智航市值的两倍多,即将赴港上市的消息对行业而言是一个提振的信号,被资本寄予厚望。在外资竞品强大、核心业务尚未商业化的背景下,微创医疗机器人能否突围,值得长期关注。

信号工厂——商业价值探测器

网易财经旗下价值研究平台

主编:赵妍 编辑:罗盈盈 助理:尹璐菁

联系邮箱:moneygz2021@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