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扩大落户规模?官方最新发声 择机适度扩大!这些人群或将率先受益

2021年9月19日00:08:29 发表评论

 北京要扩大落户规模?

 日前,北京市发改委在对网友建言回复中表示,相关部门将根据本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同时积极研究提升长期在京稳定就业居住人员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北京自2018年实施积分落户制度以来,每年都以约6000人的落户规模实行同分同落。据记者初步测算,2020年在线提交申请成功取得落户率约为4.6%。若按照北京市发改委此次回复,北京市或根据发展需要择机适度扩大6000人落户规模,落户率也将因此而提高。

图源:人民网领导留言板

 北京将“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

 日前,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中建议,扩大北京积分落户规模。

 该网友表示,自己在长期在北京居住并在北京工作十余年之久,孩子也在北京上学,因为需要养家不能离开在京的工作岗位,“因此需要市政府真切的为我们考虑户籍”。

 北京市发改委对此回复:经核实,积分落户政策实施以来,北京市确定了每年6000人的落户规模,并实行同分同落。截至目前,已有1.8万余名申请人取得了落户资格,加子女连带落户实际落户超过2.8万人,相关部门将根据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同时积极研究提升长期在京稳定就业居住人员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据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自2018年实施以来,北京市确定了每年6000人的落户规模,并实行同分同落。2021年北京市积分落户申报阶段有130111人在线提交积分落户申请,公示拟取得落户资格人员6045人。据记者初步测算,2020年在线提交申请成功取得落户率约为4.6%。

 北京人社局也曾指出,针对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落户规模及公共服务保障等问题,相关部门将及时分析研究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情况,统筹考虑城市发展需要,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同时积极研究提升长期在京稳定就业居住人员的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提高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落户占比

 对于北京发改委提出的“择机适度扩大年度落户规模”,哪些人群将会受益呢?

 参照2020年取得落户资格的人员构成,据北京人社局,2020年的取得落户资格公示人员中,近7成来自北京周边及东北省份,总体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长期在京稳定就业和生活,且工作和居住地点郊区占比增加。从积分情况看,合法稳定就业、合法稳定住所两项基础指标分值占比达到61.25%,较试行期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

 二是年龄结构仍以中青年为主,大专以上学历仍占主要比例。公示人员年龄跨度较大,在30至57周岁之间,以中青年为主。

 三是行业分布广、所涉企业单位多,民营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人员较为集中。相关人员从业领域覆盖现有行业类别的75%,涉及信息技术、科技服务、高技术制造、金融、媒体、法律、教育、医疗、环境、文化、服务等多个领域。同时,改革成果为更多企业共享,排名靠前的6032人涉及用人单位4176家,比2019年增加462家,落户人员配比更加均衡。其中,从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及文化产业工作人员占比50.6%;74.8%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在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人员占比34.7%,充分体现了积分落户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在近期发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时期优化营商环境规划》(下称《规划》)明确提出,在严格落实国家户籍制度改革要求基础上,适度扩大人才和积分落户规模,提高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落户占比。

 根据《规划》内容,北京在“十四五”时期扩大人才和积分落户规模主要是为增加急需紧缺专业应届毕业生。而根据北京人社局发布的《2021年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岗位培训项目任务分解表》,可以看到,卫生、金融财会、装备制造、会计、社会工作等领域需求岗位较多。

 北京今年重点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

 人才引进对地方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持续改善户籍政策,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目的就是通过“抢人”确立城市竞争力。一直以来,北京更多以严苛的落户制度而“闻名”。实际上,北京也在持续推进一流人才引进。在今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多次提出将加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

 北京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重点建设国际一流人才高地。围绕创新链与产业链,更大力度吸引国际高层次人才落户,集聚培养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形成多层次创新人才生态。抓好国际人才社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建设,构建国际化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让各类人才心无旁骛专注事业,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北京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标准推进“两区”建设。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探索实施供地、融资、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配置的突破性政策,加紧建设国际商事仲裁中心。

 北京人社局还在此前提出,今年北京市将进一步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加大支持灵活就业力度,研究出台支持和鼓励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将加大社区服务力度,对于符合条件的困难灵活就业人员,继续给予社保补贴;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制定灵活就业人员增长计划,适当加大灵活就业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资金投入;对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与登记失业人员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